
修缮前后的文昌路对比。陈仕优摄
历史文脉的传承之路
文昌帝君,作为华夏民族尊崇的“文运之神”,与孔子并称“北有孔子,南有文昌”,是护佑学业、功名与仕途的重要文化象征。他手持文昌笔(朱笔)点魁星的传说,承载了千百年来民众对知识、教育以及社会阶层流动的美好期盼,彰显了中华民族重视文教、崇尚进取的精神特质。
作为通往文昌阁的唯一通道,文昌路承载着二百余年的文化记忆。位于佛保村的文昌阁始建于清嘉庆年间,历史悠久,是公馆地区重要的历史建筑与文化地标之一。1998年重建后,阁内供奉文昌帝君、孔子圣人、观世音菩萨、魁星公等,成为集儒家文化、佛教文化、科举文化、民间信仰于一体的文化场所,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。

修缮前后的文昌路对比。陈仕优摄
齐心共筑“民心路”
修缮前的文昌路是一条原始土路,晴天尘土飞扬,雨季泥泞不堪,严重影响了信众的祭拜活动及文化交流。在佛保村村民小组、文昌阁理事会的鼎力支持下,“佛保有福群”依法向有关部门申报,经过现场勘察获批后迅速动员众人参与修缮。
令人感动的是,有一户低保家庭,户主廖存凤多年卧病在床,却仍慷慨捐出200元,这份善心让许多人深受感动。还有一户经济拮据的家庭,陈继康也捐出了500元,展现了村民对文化传承的坚定支持。更有一位83岁的陈振爵老同志,在省外居住了60余年,退休前是广东阳春中学的副校长,躺在医院病床上戴着氧气面罩,仍坚持让儿子代为捐款千元。这些事迹让无数人动容,展现了深厚的“文昌情”。

修缮前后的文昌路对比。陈仕优摄
文化赋能乡村振兴
新修缮的文昌路采用20厘米厚的混凝土结构,既保障了通行安全,又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。此举将极大便利信众(尤其是学子及其家庭)在文昌诞日、孔子诞日、开学季、考试前夕等传统节点进行朝拜祈福活动,有助于延续地方民俗,增强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,是坚定文化自信、弘扬时代新风的具体实践。

修缮前后的文昌路对比。陈仕优摄
“点赞、点赞、点赞,佛保村村民齐心协力,共筑文昌路!有的慷慨让地,有的踊跃捐资,有的奉献苦力,大家不遗余力,以点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,携手绘就更加宜居的乡村新画卷!”新时代社区张祖凤支书感慨道,这条文昌路,不仅是一条通行之路,更是连接历史与未来、传承文化与精神的纽带。
城乡发展网